今天下午,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联合举办的“海上·上海城市与航海的故事”展正式拉开帷幕。2008年,上海对已经矗立百年的外白渡桥进行大规模整修,期间被拆解更换的铆钉就有约6万个。在此次展览中,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锈红色铆钉,更可亲手触摸展品,感受历史的温度。
轮船和码头见证了上海的历史
停留在上海人集体记忆中的,除了外白渡桥,还有黄浦江上和十六铺码头边的一艘艘“长江轮船”,这些由上海船厂自1975年开始建造的东方红系列客货轮,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都是长江客运的绝对主力。
本次展览中,观众就可以见到一艘长度近2米,由上海船厂在1976年制作的“东方红13”号原厂模型。“东方红13”号长113米,宽16.4米,吃水3.6米,排水量3680吨,可载客约1220人。该船建成投入运营后主要航行于申航线,随后又改名为“汉江3”号。
此外,现场还展出了多幅古航海地图,其中的“科罗内立中国地图”绘制于1690年,甚至标出了崇明岛的位置,可以说是17世纪对中国描绘最准确的地图。
与看得见、听得到的舶来品相遇
100多年前的外滩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?当年上海老百货公司的热销商品都有哪些?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舶来商品?……除了桥、轮船和码头,观众还可以在“城市与航海的故事”展览中,与各种看得见、听得到的舶来品相遇。
上海的出租车为何叫“差头”?为什么形容新颖潮流要叫“时髦”?“十三点”的原意又是什么?海派方言里究竟还有多少“洋”玄机?
看了这个展览,观众就会知道:“十三点”是英文society的音译,早期,传统的上海人看不惯那些在交际界混的女人,“十三点”便被用来代指这些“轻浮、放荡”的交际花。“差头”是上海话中“出租车”的意思,该词来源于英文“charter”,意思为“出租,包车”,是典型的洋泾浜英语。同样,“时髦”也是来源于英文单词“smart”。
而在食品中,也有许多出人意料的舶来品红薯竟然是海外移民、辣椒原来也并非土生土长……
此次展览在带领观众回忆过往的同时,也会让人们重新发现,其实日常生活,从吃到穿,从说到用,都与航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年继业表示,本次展览将为观众讲述15世纪至今,航海与我们生活的这座港口城市的历史点滴,展示航海对世界、对中国以及对上海所产生的影响